从网上搜了河北卫视《中华好诗词》往期的视频,一期一期看下来。今天看到第三季半决赛,其中有一个环节印象深刻,有些观点、有些话觉得很有意义,有必要记下来。
经过层层筛选,能进入决赛的都是诗词高手,但是其中有一位经评委复活的选手,石油女工张勤,语不惊人,貌不出众,开始真是不明白她何以独获评委的青睐,在没有通关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半决赛。因为看了多期节目,这种情况好像从没有过。
果然不出所料,没用几个回合,张勤便遭淘汰。在她离开比赛舞台时,才明白了评委和节目组的用意。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评委是这样说的:作为一个妈妈,她让我看到,对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而是我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,所以,影响大于教育。张勤在这个舞台上的意义在于她展现了一个妈妈的伟大和风采。她是一位最美妈妈。
而著名作家梁晓声从诗词、文化与基因的角度评价张勤坚持读书、背诗词的行为,他的一番言论让我耳目一新。原话不是很准确,大致意思是说: 当一个小生命诞生,他的眼睛只能看到几米远的时候,他首先在他的周围发现了书架,他首先认识的有限的几种物质中,有一种叫做书,他看到他的父母最经常的姿态是阅读,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。而且如果孩子也像他的妈妈一样热爱诗词的话,在三、四代以后,会变成一种接近基因的生理元素。就像小海龟出生以后,不用人指点,就知道大海的方向。如果这样坚持下去,几代之后的中国的孩子们,对于诗词这样的文字和声音,会形成一种天生的敏感,这样一种文化就有可能变成生理基因。
文化与生理基因的关系,第一次听说,想来应该是由道理的,最起码张勤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。还记得她第一次参加节目的时候,与主持人的交流中提到了“改变门风”的话题。没上过大学的她对教育有自己朴素的理解,做好自己,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,从自己做起,坚持下去,用自己的阅读和行动改变门风,而且她很自信的表示,她家的门风一定会从她开始改变的。她反复提到的都是自己应该怎么怎么做,而不是要求孩子怎么做。
曾经和一位同事闲聊,她的孩子两岁了,据说非常调皮好动。我建议她从睡前故事入手 ,慢慢引导孩子。可同事说,孩子根本不喜欢听故事,就喜欢玩手机。刚刚两岁的孩子就喜欢玩手机,这也太现代化了吧。
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放下手机,手里经常捧一本书,孩子还会那么喜欢手机吗?
什么样的妈妈最美?一直坚持读书的妈妈最美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