逛书店买来几本书,用来打发暑假里漫长的空闲,和朋友交换着看,便得到了这本龙应台的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。
书,非借不能读也。自己的书,不着急,有空慢慢读;借来的书,享有优先权。
躺在沙发上,倚在枕头边,甚至是坐在地板上,慢慢的读,细细的品,嘴角一次次纵情上扬,心底一遍遍满怀感动。这是一个母亲对两个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,书中的每一段话,每一个字都是那么温柔、温暖。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,却有无数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画面,让人真切的感受到,成长,是一个如此可爱的过程;母亲,是一个如此温暖的字眼,而孩子,是那样的让人心生温柔……
读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,心中有一些情愫在荡漾——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、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、亲近小动物和小植物时的欢欣和好奇……这些感受凝结在一起,让人很难说出确切的感受,而感动、喜悦和舒畅,却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清风般缓缓流动。
相信每一个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:孩子,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最盛大最美好的礼物,但并非每一个母亲都有龙应台这样令人惊叹的才情和文笔。这本书里的龙应台不是豪情万丈的作家,只是一个母亲,与生命素颜相对,对生活实景写生,对眼前的孩子和面对的日子,做最深刻的思索,最不思索的热爱。
同为母亲,或许可以更深刻的感受文中的情怀。看着渐已长大的女儿,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,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,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。有时候很茫然,有时候很疑惑,有时候又沾沾自喜。女儿好学、乐观,对未来充满自信,生活上不用大人操心,事事为别人着想……这样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,我又有什么理由再去苛求她?做母亲是为了什么?看到书里一个很感动的答案说:“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,参与意味着付出与欣赏。孩子不求完美,不用替我争门面,不用为我传宗接代,更不用帮我养老。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,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,让我有机会和她同行一段……”
所以,孩子,你慢慢来。是的,慢一点,学会等待,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,等待生命中那一个个美好如画、令人心醉的成长瞬间。
长长的路,慢慢的走。
孩子,你慢慢来。
“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,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。是的,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,用他五岁的手指。孩子你慢慢来,慢慢来。”
“一路上,两个人都很忙碌。
是这样的,妈妈必须做导游,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,安安是新来的。
而妈妈漏掉的东西,安安得指出来,提醒她。”
“他爬、他笑、他摇头,他站起来又一次跌倒。
他眨动着圆滚滚、亮清清的眼睛。
我总是目不转睛的看着他每一个举动。”
“华安悄悄的爬上沙发,整个身体趴在母亲身体上,头靠着母亲的胸,舒服、满足、安静的感受母亲的心跳与温软。
妈妈环手搂抱着华安,下巴轻轻摩着他的头发,好一会儿不说话。”
“她着迷似的想吻他,
帮他穿小衣服时,喂他吃麦片时,
为他洗澡时,牵着他受学走路时,
无时无刻她不在吻着娃娃的头发、脸颊、脖子、肚子、屁股、腿、脚趾头……”
“你在干什么,宝宝?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,“妈妈,不要动……”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。
“你在看什么?”
“我在看——”安安专注地、深深地,凝视着母亲的眼睛,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,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:
“妈妈,你的眼睛,眼珠,你的眼睛里有我,有安安,真的……”
说着说着激动起来,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——“真的,妈妈,两个眼睛里都有……”
妈妈笑了,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,清晰真切,像镜子,像湖里一泓清水。
“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吧?
现在,母亲的手背上布满了老年斑,那只曾经牵过我、拂过我头发的手。
生命的来处和去处,我突然明白了,
不透过书本和思考,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。”
“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?我爱极了做母亲,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,就能使我觉得幸福。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……女性主义者,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,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?”
评论